被一少年問:總在你文中甚麼「西其裝、革其履」,何解?中「哎呀」,知這是行文的壞習慣,向他詳細解釋,就是「穿了西裝,穿了皮鞋」意。少年咕噥,顯有一些話未曾清楚說來。
這種壞習慣,是了當時的文章,受影響深養的,不知時間過了那麼年,當年的「潮語」,早已過時過了不知久,還時時在筆現,當真是悖時極。
現在人根本不覺穿皮鞋有甚麼了不,但若干年前,在普遍穿布鞋甚至草鞋的時候,穿「革履」(皮鞋)就為身份的象徵,所才會被鄭重提來。
這說明了一件:早已「過氣」了的詞彙,不就不,現在來說「行失足落水」,就是跟讀者過不。流行語又學不勝學,就有老老實實最淺白的白話文一途了。
連淺白的口語,不一定正確。日前,引「腦囟未生埋」一語,初稿的是「腦榫」,一直為就是那個做木工時的榫頭榫。校稿來,是「腦囟」,順手又改回,見報,仍是「囟」,醒悟是錯了,就查字典。漢字字典部首十分考人,這「囟」字,該屬甚麼部首?躊躇間,鍾祖康挪威來電,趁機問他,這才查。
一直為「囟」字音沖,九方檢字的同音字,是沖、衝、蔥等等,卻原來,此字音「信」、「轸」(聲),正合那句俗語發音,「名采」編輯知錯了字,所改正,人過古稀,還學新字,快樂餘,十分佩服感謝。
這字是象形字,面那一撇,像的是兒髮稀形,長了頭髮了,就變「腦」字面的情形了。是,頗有人頭髮了,腦囟依未生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