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載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紐約《北日報》社論。
※※※
先生是台灣風靡一時的社會批評,筆鋒幽默中帶尖刻,怒罵中常令人深思,代表的是中國脫離帝制來所產生的一種批評文體。他的入獄,基本就是中國在未脫離舊政治文化時,持該種文體人的命運。我們在這裡甘冒喜愛柏楊文章的人不滿,跳柏楊先生個人的際遇,由歷史的眼光,來評論柏楊先生的論說方式,在近代中國社會批評史,擔任什麼角色。
日前柏楊先生在紐約演講,「中國人與醬缸」為題。當,「醬缸」不是柏楊先生所凝就的唯一觀念,但因為柏楊先生在過,及在這次演講中,曾取他凝就的「醬缸」觀念,來解釋中國社會裡的病態現象,我們這裡,就取「醬缸」做對象。
做為一個觀念,「醬缸」非常鮮跳,它一子人目中對社會諸病態現象的不滿與困惑,由一個日常經驗的形象,組織來。實這是思的基本功:提供觀念,讓人們從紛雜中,意義。在這方面,柏楊先生啟發民智,功不沒。我們這裡指的是:這類觀念有比喻社會現象的功,但不是一個解釋社會現象的觀念。這話怎麼說呢?我們隨手舉個例子,果有人在中國社會財富分配,醬缸種種現象間,找關係,這就是財富分配「解釋」了那些社會現象。我們於是開始思索,稅收、政府理財制度等途徑,糾正醬缸現象。例,果一個機關中財富(薪水)分配權掌在某些人手中,鑽營、傾軋行為,會現。果沒有財富分配方式與鑽營現象間的關係,那麼縱許人「意識」了醬缸現象,這醬缸行為恐怕還是在財富分配的框限,不改變。當,財富分配是一端,其他選舉程序、訴訟程序等等,適。
在這裡,我們肯定柏楊先生的社會意義,沒有他的文字,恐怕中國再百來個政治學博士、社會學博士,不讓那麼人民意識中國社會的積習。我們是希望區分兩點:行為改革過程中,有個人意識啟發的層面,有超個人意識的社會層面。在前者的功,柏楊先生甘冒嘻笑怒罵譏,做了「學者」萬萬趕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