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埃希·弗罗姆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情绪的表达,同是一预兆。他表达的是一人类未近乎绝望的情绪,同预兆,除非历史的进程改变,否则全世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失部分人类的特质,变有灵魂的机器人。
人类未绝望的情绪与西方思中最基本特征一,即人类进步及人类创造正义与平世界的力怀有坚定的信念,形鲜明的比。信念源古希腊古罗马的思,及基督教《旧约全书》中提倡的救世主观念。《旧约全书》中的历史哲观念认,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展,并最终实现他所有的潜。它假设人类充分展理与爱的力,并因此理解世界,从同伴及共存,同他保留完整。普遍的平正义是人类的目标,先知坚信错误罪恶即使有势,“末日审判”最终是,救世主便是信念的象征。
先知是一历史的概念,人类最终找一完的状态。基督徒将转变超越历史的、纯粹精神层面的观念,但并有放弃它与德规范政治间的联系。中世纪的基督教思强调,尽管“帝国”不在世实现,但是社秩序必须符合实现基督教的精神原则。基督教派在宗教改革前,更加急躁、更加积极更加革命的方式强调观念。随着中世纪的结束,人类的感官信念,已经不是了人,是了更加完的社,观念始新的力量新的形式现。
其中最重的形式一是从文艺复兴始展的新型写方式,首次应方式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字面意思是:乌有乡),名字适其他所有的同类品。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他己所处的社提了最尖锐的批判,同他构建了另一社图景,尽管它并不十分完,设解决了部分他同代人听无法解决的人类问题。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其他同类品的特点是:他不说笼统的理念,但是他给一符合人类最深层次的需求、带有具体细节的社愿景。与先知的预言不同,些最完的社形态并不是存在“末日审判”,是在就已经存在——尽管有着理的距离,但并不是间的距离。
紧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有两部同类品,分别是修士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德国人文主义者安德亚的《基督城》。者是三者中最具现代的品。乌托邦三部曲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创意,但是与它的共同点相比,些差异就显十分渺。此几百年,经常有各描写乌托邦的品问世,一直持续20世纪初。近最具影响力的乌托邦品数爱德华·贝拉米1888年版的《回溯》。它与《汤姆叔叔的屋》《宾虚》一,世纪最受欢迎的书。它在国版了几百万册,被翻译二十语言。贝拉米的乌托邦是惠特曼、梭罗爱默生所描绘的伟国传统的一部分,它是国欧洲社主义运动的法最强有力的表达。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哲19世纪的社主义运动思,从哲人类的角度,在他的品中清晰表达了人类体与社完整的愿景。愿景一直延续一次世界战。场战争,尽管给人一平民主战的假象,但却有数百万人死在欧洲列强的疆域扩张野。就在短的间内,两千年西方社充满希望的传统被摧毁,并始转化一绝望的情绪。一战在德的麻木不仁仅仅是端,其他同类质的情相继生:背叛了社主义愿景的斯林反动国资本主义;20世纪20年代末严峻的经济危机;暴虐的势力在最古老的世界文化中一——德国取了胜利;20世纪30年代疯狂的苏联肃反运动;在二次世界战中,所有的参战国丧失了一些在一次世界战中存在的德考量;由希特勒始无限制无辜的民众进行屠杀,更的是直接完全摧毁诸汉堡、德累斯顿、东京的城市,最日本使了原子弹。从此,人类面临着更的危险——整人类文明甚至是所有人类被现有的且比例在不断增的热核武器毁灭。
,部分人不觉意识威胁身绝望的境。一些人坚信正因现代战争具有此的毁灭,所战争不生;另外一些人宣称即使有六七千万人在核战争的头两被杀,在克服初的震惊,生活依旧继续。在弥漫在我代新的绝望情绪变明显紧紧控制住人的意识前,奥威尔揭示了它,恰恰是他品的意义所在。
奥威尔并不是做尝试的唯一一人。另外两,俄国的扎米亚京在他的书《我》阿斯·赫胥黎在他的《妙的新世界》中,跟奥威尔品非常相似的方式表达了的情绪并未提警示。三部写20世纪中叶的品被我称“反乌托邦”三部曲,是了文提的写16、17世纪的“乌托邦”进行应 。就像早期乌托邦品描述充满信的情绪充满希望的中世纪的人一,反乌托邦描述的是一无力的情绪绝望的现代人。转变是历史最的悖论:在工业代早期,实际人有解决吃饭的问题,他生活在一了经济效益实行奴隶制、动战争充满剥削的世界。人将新的科应技术生产——尽管此,在现代化刚刚始的候,人是充满着希望。四百年,所有的些愿望实现;人类每一人生产足够的物品;技术的进步带给国比征服领土更的财富,战争变不再需;全世界正在变像四百年前那统一。就在人感受所有的希望即将实现的一刻,他始失了它。就是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核,它不仅仅描述了我的未走向,同解释了历史的悖论。
反乌托邦三部曲在细节侧重点各不相同,相比赫胥黎的《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写20世纪20年代的《我》,与《1984》有更的相似点。《我》《1984》描述了社的完全官僚化,人是一数字并且失了所有的。是由无限的恐怖(在扎米亚京的书中,人脑的操纵最终展在身体进行改造)联合意识形态理操控引的。在赫胥黎的品中,应集体催眠暗示是将人变动机器的主手段,避免了恐怖行动。你说扎米亚京奥威尔的品与斯林主义纳粹的独裁统治类似,赫胥黎的《妙的新世界》展示的是展中西方工业世界的图景——假它是继续跟随目前的趋势,有在根本做改变。
尽管反乌托邦品有此的不同,但是在一基本问题它是一的,是一哲的、人类的、理的、是宗教的问题。问题是:人类是否转变,变忘记由的渴望、尊严、完整、爱——就是说,人类是否忘记他是一人?或者人类本是否有一推动力,违背些人类基本需求的做反应,通努力将野蛮无人的社变一有人的社?我必须注意,反乌托邦的三者并有采取现在在很社科中普遍流行的理相主义简单的观点,他并不认:有所谓的人;有一人类必不少的品质;像许社者写的人刚生什不是,就像一张白纸一。他认人有一强烈的渴望谋求爱、公平正义、真理、团结,在方面他与相主义者存在着很的差异。实,他断言,正是他描述的通一切手段争取的思充满了力量强度,所它必须被摧毁。在扎米亚京的《我》中,脑控制与脑前叶切除手术类似,是了摆人人本质的索取;在赫胥黎的《妙的新世界》中,则利了人工选择物毒品;在奥威尔的《1984》中,他更是无限制使酷刑洗脑。三者中任何一者不应因认摧毁人易反掌受指责。他三了同一结论:通现有的普通技术手段,完全实现。
尽管与扎米亚京的品有很相似点,奥威尔的《1984》“人类本何被改变”问题有着独的见解。面我就谈谈一些更具体的“奥威尔式”的概念。
奥威尔最直接的贡献是在《1984》中假设了1961年随的五十年间的情,并将独裁社原子战争联系了。在《1984》中,原子战争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始现;一场规模的原子战争在概十年爆,数百颗炸弹被投了欧陆俄罗斯、西欧北洲的工业中。在场战争,所有国政府始确信,果继续